問:西藏有什么節慶活動嗎?
答:藏族曬佛節
藏族曬佛節時,各地寺廟將寺內珍藏的巨幅布畫和錦緞織繡佛像取出,或展示于寺廟附近曬佛臺,或山坡,或巨巖的石壁之上。這些巨幅布畫和錦緞織繡佛像,做工精致、色澤鮮艷,藝術價值很高,有的還是國家的國寶,展示出來令群眾觀瞻。
為了讓善男信女者觀瞻,朝拜佛像,有的寺院還修筑巨大的曬佛會。如拉薩市的布達拉宮和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均有巨大的曬佛臺,臺面寬闊,可同時懸掛數幅布畫和佛像。其中以布達拉宮的曬佛臺規模最大。
江孜賽馬
江孜賽馬(射箭)節的賽馬射箭活動在西藏名地非常普遍,而把它作為竟賽活動而定下來起始于公元1408年的江孜。以前的賽馬節僅限于賽馬、射箭和騎箭三項。然而,今日的賽馬節除保留以上活動外,還增加了各種文體活動和物資交流,已成為每年西藏地區最大的地區性節日。
驅鬼節
驅鬼節,每年藏歷12月29日,拉薩的布達拉宮就舉行一次盛大的跳神活動,各個寺廟也舉行類似的活動,認為新的一年即將來到,得驅鬼消災。
雪頓節
意為“吃酸奶的節日”,由于雪頓節以藏戲會演為主, 故又稱為“藏戲節”。 17世紀以前,“雪頓”純屬宗教活動。按當時的法規戒律,僧人在夏日要行長凈、夏安居之事,其間禁止出門,幾十天開禁后方可下山,百姓們在下山時要準備酸奶布施,此為“雪頓”的來源。17世紀中葉,加入了演出藏戲的內容,“雪頓節”也固定下來,但宗教及娛樂活動仍被限制在寺廟之外。直到18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并成為達賴喇嘛的夏宮,雪頓節的移動才移至羅布林卡,百姓也被允許入園觀戲,從此形成一整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酥油花燈節
元月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即元月十五酥油燈節。白天,人們到各寺進香朝佛,夜晚滿街搭起各種花架,高者達三層樓房,低者也有兩層樓高。上面擺有酥油做成的五顏六色的各種神仙、人物、鳥獸和花木,或高大宏偉,或小巧玲瓏,加上成百盞燈光的照耀,使整個街道光彩奪目,輝煌燦爛。老百姓們圍著酥油燈載歌載舞。達賴喇嘛和主要官員依例出巡觀賞花燈,與僧俗大眾共慶節日,將節日推向高潮。
焚香節
據說是以此紀念蓮花大師曾于猴年五月降伏了藏地的一切妖魔。熱愛大自然又能歌善舞的藏族人民在這一天身著節日盛裝,帶著青稞酒和酥油茶及各種美味食品來到林蔭密布的林卡,搭起帳篷,邊吃邊喝邊歌舞,盡情享受大自然。各帳篷間還互相邀請,并有民間藝人到此獻藝。
傅昭大法會
傅昭大法會是西藏最大的宗教節日,此會是由格魯派創始人,宗教的改革家宗喀巴于1409年在拉薩發起的一次祈禱大會延續而來的。起初是三大寺眾僧在大昭寺釋迦牟尼像前誦經祈禱,在這期間西藏三大寺的僧人近2萬考取新的拉讓巴格西學位(藏傳佛教的最高學位),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信爺者也來此朝佛,法會期間,除政府給僧眾發放布施外,各地的信徒也到此添燈供佛,發放布施。
朝山節
朝山節是佛教者們認為這一天釋迦牟尼第一次舉行廛經的日子,所以,這天人們穿著新衣,帶著食品,趕往拉薩附近山上的各寺朝佛、念經,之后,到野外盡情餐飲、歌舞,直到日落才返回城。
節日活動
古老的日喀則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是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是后藏的首府,是日喀則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活動和交通的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一年一度的扎什倫布寺的展佛節氣勢宏偉,令人嘆為觀止,是日喀則地區十分重要的節日之一,還有有著神秘宗教氣氛的跳神節,夏魯寺的西姆欽波節和藏戲演出。
薩噶達瓦節
薩噶達瓦節為藏歷4月15日,是西藏佛教佛史上最神圣的一天(是釋迦牟尼生日、圓寂和涅磐的日子),成千上萬的人們圍繞拉薩城的轉經線轉經。當日下午參加轉經的人們又集中在拉薩萬龍王潭劃船和歌舞。
燃燈節
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今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額敏縣多數蒙古族已不過燃燈節;烏蘇市蒙古族在燃燈節的一天多不燃燈,代之以各種娛樂形式。娛樂活動蒙古族傳統的娛樂活動有賽馬、賽駱駝、摔跤、射箭射擊、拔河、民間歌手彈唱,馬頭琴演奏《江格爾》演唱、民間舞蹈。土爾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獨舞、男女對舞,還有隨歌伴舞,舞姿飄逸豪放,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淋浴節
傳說天上有一顆“"棄山”的星出現的時候,若能到河邊洗澡的話,將有益身體健康,所以每年的8月或9月當“棄山”出現的一個星期中,人們都到河邊洗澡,玩耍,以求身體平安健康。
香浪節
“香浪”藏語意為采新,相傳,每年盛夏,寺院僧人出外為自己采伐柴薪,路途遙遠當日不能返回,就在野外露宿。勞動之余,游山玩水,悠然自得,由此相沿成俗。后來,逐漸成為一種群眾性的郊游活動。六月正當高原上藍天白云、牛羊肥壯的最好時節,藏族群眾帶著帳篷,度過十天半月的野外生活。節日期間,親朋好友聚集,載歌載舞,盡情歡娛,同時還舉行賽馬、射箭、賽牦牛、拔河等多種民族體育活動。
西藏最大的傳統節日。期間,各地都要舉辦一系列的傳統體育娛樂活動。以新年正月初四開始的傳召大法會,閉幕式上要舉行賽馬、馬術、賽跑、抱石頭等體育比賽。據清朝官員記載,在十八世紀中葉郡王頗羅鼐時期,正月二十三日,郡王、噶布倫、代本、德巴(宗本等地方官)“各出幼童數名,選快馬數匹馳騁,自色拉寺東麓至布達拉宮后,約三十里,疾驅角勝,先到者受上賞,賞綢緞、哈達、銀錢等物;其次到者、后到者,各分賞有差。復以幼童裸體跣足自布達拉宮西跑至拉薩東止,約十余里,一時爭道而趨,亦以先后至者較勝負,如力不勝,親友旁觀者冷水灌頂為之助,此為一年奪標之戲也。”可見其盛況之一斑。正月二十四至二十六,在拉薩大街上角力、舉重等,郊外則舉行賽馬、射箭比賽,熱鬧異常。另外,各集團在競技中互相對壘,一些祝圣活動與游戲、滑稽同時進行。如初二在布達拉宮表演飛繩戲,初三翻桿戲,二十日崇武表演,二十七日舞蹈表演,僧人表演秘密術戲。
插箭節
藏歷六月十五,在牧區要舉行插箭獻祭神山活動。十四日這天,各寨男人騎馬云集神山腳下,每人手持長約6米的彩旗箭桿;次日,日出時上馬奔赴山頂,掘好一個坑,由活佛或長者在坑里放些糧食、茶葉、柏香及許多物品,接著豎起長約十幾米的第一支箭,箭端掛滿各種哈達和彩帶。人們圍繞煨桑臺轉經,各人把自己的箭插在長箭周圍。長箭立于山巔,凜然不可侵犯,象征著一個部落不可欺凌。
拉薩雪頓節
雪頓第一天叫“哲蚌雪頓節”,主要活動是晾曬佛像和觀賞佛像,也就是一般說的“哲蚌曬佛節”。這一天之后的雪頓節,習慣上也叫“羅布林卡雪頓”或“藏戲雪頓”。雪頓節期間,節日組織者在羅布林卡公園內搭起了一 個巨大的露天舞臺,西藏各地的專業和民間藏戲演出隊伍在這里進行連續幾天的藏戲公演。高吭、嘹亮的藏戲唱腔能夠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整個拉薩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